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
-
李稻葵: 重视GDP中劳动收入比重的下降
李稻葵: 重视GDP中劳动收入比重的下降时间:2007-10-06重视GDP中劳动收入比重的下降作者:李稻葵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来源:2007年09月21日《新财富》中国一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各省的平均水平从1990年53%下降为2005年的48%,低于发达国家的65-80%。这一现状既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利于经济中消费比重的提升,可以考虑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鼓励全民创业、推动职工持股、适当减税以扭转这一趋势。劳动者收入比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有两个话题备受关注,一是收入差距拉大,二是国民产出中最终消费比重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则涉及到中国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及经济发展质量等重要问题,是关于效率的重要议题。这两个话题都与一个宏观经济变量紧密相关,那就是国民收入一次分配中的劳动者收入比重。国民收入的一次分配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劳动所得,其中包括工资收入、奖金收入以及个体经营的收入;第二部分是资本所得,可分解为因
2007-10-06 -
王一江:新时期的创新方向是公平地分配财富
王一江:新时期的创新方向是公平地分配财富时间:2007-09-16 2007年9月7日,2007《福布斯》中文版主办的第二届福布斯中国城市投资与发展论坛效率与和平暨2007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颁奖典礼在杭州举行 。以下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研究员王一江教授的发言实录全文。王一江:尊敬的市长先生们,尊敬的《福布斯》中文版出版者,组织者们,各位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我非常高兴能够在这个秋高气爽,风景如画的时间来到杭州这个美丽的城市和大家分享这个论坛。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发言的题目叫做新时期的创新方向。 我们讨论新时期的创新方向是尽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了将近三十年的历史,这个三十年的过程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我们反复地看到制度创新怎样创造财富的过程。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制度创新,我们在今天要提出的问题是未来中国三十年的制度创新和未来三十年的制度创新会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我们稍微回顾一下今天的中国和三十年前的中国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三十年前的中国是一个普遍贫穷的国家,三
2007-09-16 -
王一江:中国应该尽快对中低收入者退税
王一江:中国应该尽快对中低收入者退税时间:2007-09-05当前国家财政的基本情况和未来的改革方向,都要求财政税务部门认真考虑立刻对中、低收入者2007年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实行退税,退税规模应以平均每个中、低收入纳税人数千元为目标,实际分布可以考虑低收入纳税人全额退税,中等收入者按比例退税。笔者不久前撰文指出,当前财政过度膨胀,与民争利,造成中等收入者税负过重( 见文:中等收入者税负的增加更可能是形象工程的增加),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旋即又听到财政部长金人庆先生发布的惊人信息:2007年上半年的财政收入,超过了2.6万亿元。也就是说,2007年上半年的财政名义收入,已经相当于短短三年前2004年的全年收入!与去年相比,同比增长超过30%。看来,国家的钱袋子,不但在过度膨胀、快速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怎样把财政的超常规增长速度降下来,是一个非常紧迫的大问题。对中、低收入者实行减、免、退税,可以减缓财政收入超常规高速膨胀,其中,对纳税人实行退税,在操作上更是简易可行,应该考虑立即实行。除了解决财政自身的超常规问题,实行这项措施,在经济上还有利于扩大内需,科学发展;在政治上更是有利
2007-09-05 -
王一江:中等收入者税负的增加更可能是形象工程的增加
王一江:中等收入者税负的增加更可能是形象工程的增加时间:2007-09-05当前的财政,至少有三大问题,使之不能最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为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发展服务。问题1:自我膨胀过快。从1993-2005年的13个年份中,国家财政名义收入每年增长都超过了14%,其中6年增长接近或超过20%,5年超过15%。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这一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的10%稍多,增加到2005年的超过17%,2005年后更是直逼20%。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和自我膨胀的速度,大大超过了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其所反映的趋势是,大政府愈大,小社会愈小,政府与民争利,钱袋子快速膨胀、民众从经济发展中获益相对减少。问题2:财政支出以GDP和自我为中心。财政收入增加后,国家在教育、扶贫、社保、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这些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仍非常小。比如,国家2005年抚恤和福利支出的总和为716亿元,占整个财政支出的2.1%,加上政府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817亿元和各种价格补贴收入不足1000亿元,三项支出的总额约为3530亿元,仅占当年整个财政支出33930亿元的10.
2007-09-05 -
王一江:财政支出结构需根本改变
王一江:财政支出结构需根本改变时间:2007-08-31原载《经济观察报》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yjfx/20070819/00393896144.shtml 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和谐,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这本应该是财政的首要任务和职责,但当前财政的支出结构却与此大相径庭。 以2005年为例,财政支出的总额将近3.4万亿元,按功能分类,最大支出项目经济建设费,为9317亿元,占整个支出的近27.5%。另外,行政管理费支出6500多亿元,其中应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管理和分配经济建设费,加上这部分数字,围绕经济建设的财政开支便更加庞大。而同年,国家抚恤和福利支出的总和仅为716亿元,占整个支出的2.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仅1817亿元,占整个支出的5.4%,各种价格补贴支出不足1000亿元,只占整个支出的2.9%,三项支出的总额约为3530亿元,仅占当年整个支出的10.4%,为经济建设费支出的38%,为行政管理费支出的54%,为GDP的2%不到。 这些数字说明,当前的财政支出,不是以调节收入分配为中心,而是以GDP
2007-08-31 -
李稻葵:建立节能减排的中国标准
李稻葵:建立节能减排的中国标准时间:2007-08-15作者:李稻葵 (清华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来源:2007年08月15日《新财富》推动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取代意识形态之争,成为全球主流思维。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应该积极主动,可以考虑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出一个“沿发展路径减排”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自身的节能和减排进程,降低减排成本。这有助于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上占据更加积极主动的地位。世界思潮大转型:从意识形态转向环境保护 纵观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对全球环境的保护以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成为主导性国家的主流思维。这和当今世界经济蓬勃发展、全球自然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交相呼应。 以美国为例,美国主流社会包括学界和企业界的精英、在野和执政的政党,长期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问题上持比较保守的态度,他们长期不愿承认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从2006年开始,美国舆论界以及各大企业的经理纷纷转向,明确表态支持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而减少种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 美国主流态度的扭转可以说是全球环保运动的重要转折点,这预示着全球范围的环保意识兴起。环境保
200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