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经济学总结

2019-09-21

  本文梳理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并从经济学的角度,提炼出10条基本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展开,有些是中国经济实践新揭示的、尚未被深入讨论的,有些是有着悠久的经济学渊源、但是目前主流经济学关注不够的。这些经验教训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作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参考和借鉴。

  回顾新中国70年历程,前30年与后40年既有一脉相承的主线,也有经济发展思路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巨大差异。我们分别针对前30年与后40年做总结。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30年,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后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效益不高。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看,新中国前30年有两条宝贵经验:一是公共卫生、基础教育和基础设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二是自主创新完全可行,但其成功关键在于开放学习、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此外,也有三方面值得反思和铭记的教训:一是市场作用被行政力量全面替代的后果是经济发展效率极其低下;二是经济发展离不开给予政府决策者恰当的行为激励;三是决策权与决策过程的过度集中导致重大决策失误。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也极为特殊的经济增长,初步建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在五个方面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学含义。第一,经济的增长需要新企业的创立和发展,而这需要激励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第二,快速的土地转换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这需要激励地方政府帮助将土地使用权从农地转换为工业或商服用地。第三,金融深化对于把居民储蓄转化为实体经济投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有赖于长期的金融稳定。第四,开放最根本的作用是学习,而非简单地发挥比较优势或利用外国的资金与技术,有管理的开放是推动学习的基础。第五,微观主体的理性博弈行为会带来宏观经济的过度波动,对此政府应采取市场化手段、行政手段和改革手段“三管齐下”的方法对宏观经济波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调控。

  立足70年的不平凡历程,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特别值得期待。至2025年,中国将不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完全有可能进入按照国际标准划分的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未来30年,中国完全有可能实现经济规模的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全球重要的科研中心,且有望迈入世界最发达国家的行列,同时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与西方市场经济体系和而不同、相互借鉴。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须合理应对三大挑战。第一,要实现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并尽快实现“中等收入人群倍增”的目标;第二,要持续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其关键是探索合理的国有经济实现形式;第三,要提升自身能力,在国际领域恰当地发挥领导力。
 全文:新中国70年经济学总结.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