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保兴:建立分类支持体系重塑"好房子"供给生态
由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举办的第49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于7月2日在线上播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参会并发言。
仇保兴指出,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仍具备显著实施空间,其制度优势集中体现于央地协同的综合调控体系。相较西方私有土地制度下政府难以内化土地增值收益的结构性局限,中国特有的国有土地制度赋予地方政府"投资型主体"职能,通过土地收益再分配机制形成政策乘数效应。当前亟待破解部分地方政府存在的路径依赖问题,需系统性提升政策工具运用能力。在存量房去化领域,保障房供给模式已具备转向收储机制的一定条件,其实施路径需突破三重障碍:市场化定价工具缺失引致的资产保值与去库存目标冲突,地方住建系统"重开发轻盘活"的职能惯性,以及商业地产转型的制度空白。可借鉴纽约"硅巷"经验推动非住宅功能转化,结合不动产投资信托优化存量资产流动。
房地产市场正处于结构性调整阶段,房企分化重构趋势日益显著。政策导向将聚焦培育具备产品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通过建立分类支持体系重塑"好房子"供给生态。融资机制创新的关键在于引导房企与地方平台公司构建"轻资产运营+专项债融资"协作模式,此举可有效改善金融机构对房企的信贷歧视问题。从长效动能释放视角,需着力激活三大要素流动引擎:其一建立社保跨区流转机制释放亿级流动人口住房消费潜力;其二创新老旧社区自主重建模式,以产权年限延长与容积率补偿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其三发展农房长期租赁市场,通过"20+10"租约制与租金管控机制保障居住权益,预计年均带动投资规模达四万亿元。
对于区域市场分化现象,青年购房决策应遵循"刚性需求优先"原则,重点锚定教育医疗资源的空间溢价效应。实证表明当前市场系统性风险已显著低于历史周期峰值,但需警惕负外部性区域的资产价值折损风险。政策制定者当强化央地协同的制度弹性,通过容错机制激发基层创新动能,最终实现房地产市场向高质量发展轨道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