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林:提振经济急需一揽子国债政策

由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举办49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72日在线上播出。清华大学ACCEPT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刘培发布下半年经济形势展望报告。

报告总结,目前经济运行开始呈现了企稳的迹象,但仍蕴藏风险。问题背后症结在“气滞血瘀”,高地方债导致经济和金融运行存在卡顿,对此,解决方法急需一揽子政策,确切的说是急需一揽子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刘培林提炼了一些官方发布的关键数据信息:

第一,经济增速比去年下半年有所回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1. 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

  2. 积极方面,产业升级推进,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产出的增加速度比制造业整体水平要快,投资速度比整体制造业的速度快;

  3. 消费有所复苏,背后有刺激政策支持但也要意识到就业、房地产销售低迷,库存高位,房地产投资下降等问题。


刘培林表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巴掌才能拍响。“没有财政政策配合的货币宽松有时候会导致金融风险,所以我们说急需一揽子财政政策。现在宏观政策导向是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所以我们本着符合中央的导向,就是更加积极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起来,才能起到最大的效果。”他说。


刘培林表示,报告有几点建议:

第一,发30万亿国债置换地方债,他表示,这并不会增加全社会的杠杆率,因为这个债已经有了,只是负债主体从地方政府变成中央政府,能够用低成本的债替代高成本的债,这是牛鼻子环节,其实并不增加全中国的宏观杠杆率。    

第二,量比较小一点,发四万亿的国债用来消化房地产库存,收储形成保障房,这也是国家推进市民化所需要的。    

第三,一些重点行业产能过剩,发一万亿国债用来购买这些过剩产能,让它们退出。

第四,发一万亿国债用于支持消费,现在国家有支持政策,但力度还应该扩大。“我们建议发十年,每年一万亿国债,主要是想借给人口流入地政府,使这些转移人口市民化,今后十年能让十亿人真正实现市民化,整个中国宏观经济的格局就会盘活,能够重新回到增长轨道”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