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防过热”转向“防过冷”,增速过低必须逆转——清华大学举办第45届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

  2023年6月17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主办的第45届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伟伦楼报告厅召开。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雷鼎鸣;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贝壳高级副总裁,贝壳研究院院长李文杰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言。论坛由清华大学ACCEPT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主持。

在主旨发言环节,尹艳林首先指出了当下中国经济运行的现状:目前经济活跃度明显走弱,下行风险上升。虽然由于基数关系,二季度同比增速可能仍较高,但经济回升的基础明显不稳。具体表现为:生产方面,多数行业稳中有趋降,行业分化明显。恢复态势不均衡,服务业快于工业,大企业好于中小企业,国企好于民企;需求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回落,家电、汽车等耐用型大件商品类消费不景气,商品房销售面积和固定生产投资同比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和出口均下降;同时,就业和物价形势严峻。

尹艳林认为,当下总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一方面,包括消费者和民间投资信心在内的社会预期没有得到持续改善;另一方面,政策落实存在阻碍,限制性的政策妨碍了消费需求释放和企业发展;与此同时,还存在政策调整信号不明确的现象。

为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加大政策力度,使政策真正落地见效,才能改善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激发金融主体的活力,恢复和扩大需求,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他还特别指出,需推出举措坚决阻断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预期负循环:把能够落实的政策切实落实到位,把方向正确但落不了地的政策要尽快实化和细化,把不合时宜的政策尽快调整,把需要加大力度的政策毫不犹豫地实施,不挤牙膏。同时,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稳预期和扩内需的作用,更加体现货币政策的力度,直面市场需求,发挥刺激作用。

他认为,当下需要切实保障舆论引导上的宏观一致性,梳理地方部门与中央要求不一致的说法、做法和举措。加强正面引导,给社会以明确的预期,真正形成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舆论氛围。

随后,李稻葵同ACCEPT研究院的李冰、郭美新、陆琳三位研究员共同发布了题为“防过冷是新时期宏观经济治理基础性任务”的 2023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报告。

报告首先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低于潜在增速,整体恢复不及预期,必须尽快扭转增速下行趋势。据研究院测算,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从20232035年中国经济年均复合增速需达到4.61%,但即便不考虑疫情冲击,20102019年中国GDP增速已呈现出单调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33个百分点,照此趋势,到2025年复合增速就会低于4.61%。而当前,中国内需普遍不足,CPI低位徘徊,PPI持续负增长,生产领域陷入通缩,消费复苏缓慢,青年失业率持续走高,进口增速趋势性下降。

然而,中国经济在国民储蓄率(K)、科技创新能力(P)、人力资源总量(L)等方面仍具有显著优势。虽然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低于潜在增速,但未来仍具有较高增长潜力。其中,中国宏观储蓄率保守估计占 GDP 35%,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具有进一步扩大投资、释放经济增长活力的潜力;研发支出实际购买力已超过美国,且还在上升;理工科毕业生在近1100万高校毕业生中占比41%,总数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构成了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储备;健康、受教育的人力资源总量持续上升,若以2020年为基年将未来人力资源总量折算成人口当量,2050年将达到16.4亿人,增加约15.4%。中国如果能够通过发挥上述优势充分激发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则2021-2025年、2026-2030年、2031-2035年的经济潜在增速将能分别达到5.9%5.8%5.2%

报告指出,消费、地方债、房地产市场、民间投资、外需等五个方面是阻碍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主要问题。如

加以解决,不仅可能影响“203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实现,也会造成就业不充分、社会不稳定,产业升级放缓、赶超态势逆转,综合国力上升受到制约、国际竞争中出现被动局面等一系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风险。

报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简政放权,宏观经济表现为反复过热;近十几年来,在国家治理能力大幅提升、治理格局走向规范有序的同时,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些收缩效应。新时期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基本任务必须转变,即从“防过热”转变为“防过冷”。在落实结构性和规范性政策的同时,在总量性政策上针对收缩效应建立对冲机制。

接下来,论坛进入圆桌讨论环节,主持人厉克奥博逐一与现场嘉宾展开对话。

张斌相信,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已从易热难冷转向易冷难热,需求不足是中国过去十年来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前一阶段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大量贷款,创造了大量存款,这些存款流到企业、居民、政府手里,形成了旺盛的购买力。但当该行业走过高峰期后,企业贷款量大幅下降,居民部门和地方融资平台就变成了驱动贷款增长最主要的力量,但这双抓手明显力量不足。

他指出,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充分降息。全国债务人、政府和企业的总债务是330万亿,如果充分降息,仅债务利息就会降低超过7万亿。与此同时,利率的下降会带来资产估值的上升,支撑不少于15万亿股票估值上升。通过此举释放出的20多万亿贷款如果放给企业、居民和政府,会形成巨大购买力。

至于降息后是否会对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形成压力,张斌指出,决定中国汇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内部因素。如能通过充分的降息摆脱总需求不足的局面,使国内经济基本面好转,这对人民币汇率本身就是最大保障。


张明指出,上半年美国经济比此前市场的普遍预期要好。美国从去年至今累计加息10次,共500个基点,但经济表现仍然亮眼。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在“后疫情时代”的宏观政策科学及时:以直接针对消费端的减税、发放补助等财政政策刺激居民消费;通过货币政策保持市场的流动性,并为财政发债降低成本。他判断,美国经济短期走势将依旧稳健,年内降息可能性较低。

他认为,疫情三年中国出口增长超过预期,最重要的原因是冲击错位导致的红利。今年以来,中国出口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对欧盟的出口增速下降、对东盟的出口增速上升。但东盟新兴市场的总量和欧美市场相比较小,短期内欧美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

针对国内经济,张明表示目前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指标压力过大,用来促进增长的传统资源和政策空间愈发狭窄,官员疲于应付考核,不利于长远发展。他认为,中西部地区自身难以解决本轮存量债务,地方债化解必须靠中央政府加杠杆。因此,顶层需要推出高度透明、可信的制度设计,依靠中央、地方、商业银行三者共担成本。


雷鼎鸣介绍道,香港2022年经济表现较差,GDP增速为-3.5%,今年增速一般预测在3%3.5%间。香港经济面临很多困难,如劳动力供应不足,缺乏工作活力。疫情期间,年轻人价值观改变,或啃老或躺平,处于一种低工资低消费的状态。一些人收入提高后反而没资格享受政府公屋福利,也出现工作积极性偏低的现象。生育积极性方面,香港大约有40%45岁女性没有孩子,且数据还在持续增加。他认为,生育率低的原因一方面是香港地小房贵,多生孩子没有地方住;二是素质教育费用太高。但雷鼎鸣也相信,当下的香港也保有部分优势和发展机遇。在美国把美元武器化的背景下,国际上很多地区和个人美元持有意愿降低。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和世界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拥有大部分的离岸人民币。增加人民币交易,发展新的人民币投资产品,可获得金融上的发展。疫情对香港而言诚然是一个较大的负面震荡,但危机中孕育着新的机遇,香港需抓住机遇提高经济增长潜力。


鲁政委认为,目前实体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企业家因看不清未来而产生焦虑,信心有所缺乏。第一个原因,在于当前内外部环境出现了明显变化:外部环境变化体现在,欧美在外需的占比在下降。内部环境变化体现在,规则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缺乏统一性;第二个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在减弱,且趋势不可逆转;第三个原因,是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技术本身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及时提出制度安排来保驾护航。

对于居民家庭的资产配置,他认为,未来真正有意义的资产配置主要还是在固定收益资产和股票之间,而房价基本不可能再大幅上行,甚至可能无法跑赢通胀。但如果投资于股票或股票基金,需首先做好心理建设。根据相关历史数据,长期持有才能有赚钱的确定性。只有2%的人持有了超过10年,且平均收益率翻倍。基本上所有基金在10年内都会面临一次净值腰斩,如果不能承受该种风险,则建议选择指数基金。进入股市的年化收益率合理预期应该设定在6%,很多基金净值最大的涨幅是在20天内完成的。在当前的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创业板和科创板企业的盈利情况都显著好于A股平均水平,更值得持有。


李文杰指出,目前房地产市场相关的舆论较为分化:一部分认为市场调控过严,另一部分则认为要防止炒楼重现。 他认为,今年1-5月份商品房的销售保持7%左右的增长状态,总体与去年相比保持了较好的修复性增长,因此对今年总体市场保持乐观态度,特别是新房还可以保持5%左右的增长。从中长期来看,李文杰相信影响市场的主要还是人口问题。2021年是中国房地产建设上的峰值,约18万多亿,未来会回落和稳定在1213万亿。三分之一的产能会被去掉,且过程中会伴随着相关风险。

李文杰认为,当前城市间差异巨大,市场修复的过程中存在不均,三四线和弱二线,强二线和一线完全不同。这预示着未来产业和人口的集中,区域化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未来房地产开发的投资可能还会进一步集中在热点区域和热点城市,如大湾区、长三角等。对于房地产民企和国企排行格局变化,李文杰认为主要是大型民企的债务问题影响了销售,国央企拿地和经营相对来比较稳健。但风险充分暴露之后,未来民企在整个行业内的销售占比会进一步提升。


论坛尾声,与会嘉宾还与现场的清华师生和媒体记者,就投资前景、生育状况、特别国债、货币政策、双碳政策、汽车产业等当下热点的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