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西尼·梭曼内森:以印度为例谈身份认同和公共政策
由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和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研讨会主论坛于2022年4月27日播出,印度德里大学经济学教授罗西尼·梭曼内森(Rohini Somanathan)作为外方嘉宾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分享了学术成果。
罗西尼·梭曼内森分享了印度在处理身份认同和公共政策问题方面的一些经验,讨论印度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由于历史原因,印度不同群体间有巨大差异。1901-1931年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婆罗门是最高的种姓阶级,人口受教育率达到50%。而底层群体,如恰马尔人、桑塔尔人和贡德人,受教育率接近0。独立后,印度制定了促进社会公平的政策,宪法规定立法院中的政治席位应与群体中的人口比例相适应,并在联邦就业和高等教育中推行同类配额。70年代年开始,印度政府实施符合人口标准的最低需求计划,规定每个村子一公里范围内必须有小学,三公里范围内必须有高中。但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虽然人们的受教育机会大幅增长,不同种姓和群体间却产生了较大差异 – 这其中只有卡拉拉邦是个例外。虽然卡拉拉邦也存在很多不平等状况,但此地最大特点在于人口更集中,公共产品的提供更合理,并因此获得了更高水平的教育和更大的流动性。
梭曼内森认为,为使社会更加平等,政府需要大规模增加公共产品供给。这有助于促进平等性的经济增长,也有利于消除平等和增长间的紧张关系。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仅增加了弱势群体的流动性,还带来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会带来高额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