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八)——减速,意味着什么?

2011-07-09

201179日,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办、经管学院校友事务办公室协办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在经管学院伟伦楼报告厅举办。本次论坛以“中国经济增长减缓”为主题,邀请国内外知名机构的学者、政府官员及商界精英共同探讨。 与会嘉宾包括: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法国巴黎百富勒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美国财政部驻华特使David Dollar、世界银行驻华高级经济学家Louis Kuijs、法国驻华使馆特别参赞Yann Marin、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系主任雷鼎鸣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主持。


DSC_0553.jpg 

 

论坛第一部分,李稻葵主任与三位外国专家讨论了有关美国经济复苏及欧元信用危机的问题。David Dollar首先肯定了美国经济在去年第四季度的稳步复苏;在解读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放缓时,他认为美国进口贸易刺激是一个关键因素。在国债方面,他对美国提高国债的上限抱谨慎乐观态度并且相信美国国会在8月初会做出决定。法国驻华使馆特别参赞Yann Marin认为欧债危机能够最终解决,不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后果。

 

针对中国学者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归结于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Louis Kuijs认为全球经济放缓和日本震后经济衰退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影响。他还强调,保持政策的灵活性、避免过分减速,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应该使政策得实施正常化、常态化,防止经济过热,保证经济健康增长。针对通货膨胀的压力,Louis Kuijs认为中国政府的调节和控制能使市场逐步恢复常态。

 

希腊的债务危机和欧元的信用危机是论坛的另一话题。Yann Marin指出,欧元区国家之间经济的差异明显,德国的经济状况良好,而意大利、法国等的情况较糟。欧洲国家财政赤字不像美国,处于可控制范围。有关G20进程,他肯定了中方在推动各方协作、达成共识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他也认为,中方的意见与其他G20成员国之间存在差异,但中国与各方找到妥协方案的可能性很大。

 

论坛第二部分,李稻葵讲授与中方嘉宾一起集中探讨了目前中国经济转型和面临的难题。针对国内普遍关注的经济增长减速现象,陈东琪院长持乐观看法。他认为,从长期来看,十二五规划有意识地把增长目标的平均值降低。对于政策过调的议论,他认为政府会出台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此外,货币的适当紧缩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也有积极作用。

 

对此,其他与会专家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巴曙松认为目前国内的经济增长尚未完全摆脱危机,而且,CPI指标在衡量经济状况中权重过大,有很多其它指标比CPI更加灵敏有效。王建也表示,中国经济会连续三年增速下降,其中最为严峻的当属2013年,因为那时将是生产力集中释放而需求降至最低的时候。人民币升值继续升值难以避免,但应保持在每年3%上下的速度。对于海外投资的问题,王建呼吁国家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保护中国境外投资者的利益。

 

陈兴动在解读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时指出,从年初的经济过热,到年中时的经济硬着陆,政策因素起了重要作用。09年底和10年初货币增长速度过于迅猛,而目前的紧缩政策又表现得过于突然,他认为政府在宏观调整中应有选择,收紧和放松结合。香港科技大学雷鼎鸣认为中国大陆的调控政策的效果不佳。通过分析09年以来大陆储蓄和投资的数据,他认为中国生产成果没有与市场需求相配。袁钢明指出,保持第一季度经济增速的9.7应是政策的正常体现;如果低于这个数字,就是政策的失误。他认为不应该实施减速调控,经济增速降低,而通货膨胀反而上升,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紧缩了对农业的支持。

 

论坛主办方还发布了季度宏观经济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