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二十)——救?还是不救?

2014-06-28

2014年6月28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简称“CCWE”)主办的第二十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在清华经管学院伟伦楼报告厅成功召开。应邀参会的嘉宾包括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分析综合研究司副司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范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博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局长、现任中国人民银行杭州分行行长张建华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副所长向松祚博士,彭博通讯社经济师Thomas Orlik,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毛大庆先生,法国巴黎银行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系主任、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雷鼎鸣,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袁钢明博士。活动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主持。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国际方面,美国第一季度出现了出乎意料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欧洲通货紧缩压力突然加大,政策方面正在调整;乌克兰局势风起云涌引发了国际经济金融的动荡。同时,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利率上涨、房地产增速下降等等问题也引起各方面关注。论坛首先围绕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开讨论。

全景图 4.jpg


李稻葵教授认为,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经济总体情况在二季度止跌回稳,基建投资的回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下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消费对未来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会不断增大,减速中的经济结构转型正在发生。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望维持在7.5%以上。但是,部分政策只能在短期发挥效应,而当前中国经济存在问题多是深层次的,社会民众和投资者关注的改革方略尚未完全落实。调研中发现,在不少地区,正常的经济决策搁置停顿,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这种懈怠观望的不作为局面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李稻葵教授强调,面对经济减速中的各种问题,亟需向改革要动力、要增长。因此,当务之急是调动一系列政府机构改革创新、简政放权,形成各级政府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新局面,从而保证中国经济能够较快地恢复增长的活力。

张建华认为,浙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从浙江的形势来看,四五月份以后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迹象,尽管基础并不稳固。根据人民银行每月对企业跟踪监测的调查问卷来看,信心在逐渐恢复,外需有好转迹象,新的订单有所上升。张建华指出信心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货币政策调整——定向降准惠及不少浙江企业,尤其对小企业释放了接近180亿元。另外,虽然企业盈利在改善,但是新建项目投资很少,说明大家对未来长远预期不是很看好。关于救还是不救,张建华认为政府要做的,并不是一定要投多少钱,而是要给市场一个信心,起到稳定预期、增强信心的作用。

袁刚明教授认为,得益于政府给予的企业补贴和行政强制要求,促使近期就业形式非常好,但是从一些主要指标看,经济形势是在下滑的。袁刚明教授指出,在当前紧缩货币和稳定增长的矛盾中,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进程和货币从紧政策应当防止经济过度下滑。货币定向降准政策方向应当更加明确,重在防止新增货币流向房地产及大型投资项目,对房地产贷款超过一定比重的银行不予降准,在此定向安排下适当调整放松货币,支持经济稳定增长。

关于救还是不救的问题,范必指出,宏观调控部门近期对于形势的判断基本上是准确的。“稳”是突出特点,稳就业、稳物价、稳速度。而且“稳”本身就是“进”——稳中求进。而向松祚博士则认为不应当过分依赖于短期政策。他指出,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资源成本实现高速增长的数量型扩张模式已经无法继续,中国经济应该进入而且已经进入“新的常态”。他指出,经济增长要尊重客观事实。世界几千年的历史,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几百年的历史表明,快速的经济增长不是常态,而是例外。从1750年至今,人口超过几千万的大国中出现20年快速经济增长的国家只有5个。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已经出现持续放缓甚至是快速放缓势头,从过去的6%下降到4%以下。未来净劳动力可能要变成负增长,因而必须面对现实,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上去。当人口红利、国际市场红利、资源要素都没有了,那么只能靠科技、靠改革。

王建博士指出世界上几次大的泡沫,在破裂之前都出现了生产过剩,如日本资产泡沫破裂、美国次贷危机等。对于中国来说,短期的产能过剩其实是长期的不足,因为我们没有完成工业化。中国过去的高增长过度依赖于外需,没有需求变轨的话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所以一定要把给外国人生产的结构变成给国内人生产的结构。他强调,这绝对不是一个货币政策问题,而是一个结构调整政策的问题。中国今天要解决房地产泡沫的问题、解决地方债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要给实体产业找到出口。

本次论坛还就当前各界普遍关注的房地产市场新动向进行了解读。在毛大庆看来,近期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主要之由于消化不良造成的:土地超卖导致需求量跟不上,房价透支了消费能力,透支了市场,这都需要时间调节。另外,毛大庆指出,房地产的种种乱象也是由于过去强政策调控掩盖了大量的真实市场情况,是否能“好”要取决于实体经济真实的变革。

Thomas Orlik同样表达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关心。他强调这种担心在外国投资者心中是普遍存在的,大家担心中国房地产可能崩溃。但另外一方面,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正在不断兴起,Thomas Orlik认为这部分力量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雷鼎鸣教授以香港房地产市场为镜子进行了解析。他认为,过去几十年以来香港建房占GDP比重大约是新加坡的一半左右,因而香港建起来的总面积除以人口是比较低的,远低于中国内地,也比新加坡要低。供应量不够,因此房价比较贵。一方面,如果不多建房子,高房价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另一方面,香港对于内地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是紧紧抓住土地供给。雷鼎鸣教授强调,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是房地产市场的核心。

在现场互动环节中,嘉宾们就房地产、货币政策、个人资本的有效投资、国企改革、城镇化等问题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最后,本次论坛在现场约500名观众的掌声中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