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再辩外商直接投资得失警惕对外开放过度

2007-06-26

学界再辩外商直接投资得失警惕对外开放过度

时间:2007-06-26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已经进入到深度开放阶段。在深度开放阶段,对FDI(外商直接投资)的认识、评价和政策调整会与以往有哪些不同,在日前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召开的“深度开放、体制变迁与企业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中国不是对外开放过度而是对内开放不足。

        关于FDI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FDI进入带动了经济增长;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经济增长带动了外资的进入。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黄亚生更认同后一种观点,在他看来,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大量的外资进入,很可能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市场规模随之增加,由此吸引了外资的进入。中国就属于这种情况。整个8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很少有外资进入中国,因为那时外资企业因为政治和经济的原因不信任中国,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外资企业就很想来中国了。

        “印度也是这样,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印度基本上没有外资,但当它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步从2%增加到5%、6%直至去年的9%的时候,虽然印度缺电、缺水、缺公路这些情况都没有改变,但却吸引来了大量的外资。所以,只要GDP增长,吸引外资是没有问题的。”

        黄亚生说,外资进入通常不是逐渐地进入,它们要不然都不来,要不然就是大规模地进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这样。

        从世界范围来看,黄亚生说,各国即有因吸引大量外资而取得经济发展成功的例子,如新加坡、爱尔兰,也有不成功的例子,如巴西、墨西哥,而台湾的经济发展则是不依赖外资也非常成功的例子。

        黄亚生认为,外资进入不进入对一个国家而言是一个微观问题,而不是宏观问题,外国公司进入不进入这个国家,取决于它对当地公司相对的竞争能力,相对竞争能力越高它就越愿意进入这个国家。譬如说,在美国生产设计半导体很赚钱,但是任何一家外国公司都不愿意到美国做这个生意,因为美国的英特尔公司很强,它设计、生产的半导体很赚钱。所以,当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比较低,而宏观政策又比较好的情况下,最容易吸引外资。马来西亚就出现过这种情况。

        黄亚生说,中国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比较低,即有体制的原因,也有技术、历史发展的原因。从体制层面上看,较之于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国的民营企业长期处于被歧视的地位,这使得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不足。

        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对外资企业偏向不偏向,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的外资政策,一点都不自由,譬如说汽车整车的生产,印度在90年代就允许外资在生产整车汽车的企业里控股,但中国到现在都不允许。中国现在并不是对外开放过度,而是对内开放不足。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更强调的是对外开放,没有强调对内搞活。

        竞争靠的是绝对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高旭东认为,开放一定要有度,发达国家在本国经济发展的不好的时候,都不搞自由贸易,都保护国内市场,只有成为经济强国之后,它们才开始搞自由贸易。日本到80年代的时候还是高度保护国内市场,日本的汽车工业就是高度保护下才发展起来的,韩国到了90年代才开始搞自由贸易政策。

        高旭东说,竞争靠的是绝对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随着外资企业对中国本土市场的了解,中国企业肯定是处在越来越不利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把国内市场保护起来,给企业创造一个积累能力和资源的机会,等到企业的能力和资源的积累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再放开国内市场也不迟。与此同时,政府还要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绝对公平的环境,应该取消对外资的任何优惠,不要为国内企业的发展设置那么多的障碍。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海外投资处处长李俊元说,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到深度开放阶段,深度开放阶段外资政策的基本特征是:一、不再注重吸引外商投资的规模,而是更加偏重提高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二、更加注重创造健全的法律环境,像今年人大会上通过了对企业所得税法的修订,统一了企业的所得税,这在外商投资政策上是很大的突破。

        此外,李俊元说,外商投资的产业方向和投资方式也有了一些变化,从最早的服务贸易为主转变到后来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现在更多的是转到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适应全球服务行业对外开放的需要,更加关心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业。(记者 曲力秋)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06/26/content_6291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