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研讨会
2012年6月16日上午,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和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合办,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集团协办的“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召开。与会专家包括:乌兰集团科技部部长张正林、《世界经济与中国》杂志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冯晓明、《世界经济》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孙杰、《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郑红亮、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世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气候变化中心博士、副研究员冯相昭、北京环境交易所会员与机构合作部高级经理孟萌,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研究员王红领、曹静、冯俊新和张利宁。活动由王红领教授主持。
活动首先由四位专家对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报告。王红领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中国特色低碳发展研究》。他认为,行业之间不存在低碳或高碳的划分,如果能够通过技术进步,使用尽可能少的能源,就是低碳。同时,王教授还提到,强大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是一国技术进步的根基,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借鉴。在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的减排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张利宁老师演讲的题目是《碳平衡理论及其应用:低碳发展战略和制度设计》。他提到,为了降低碳排放,人们越来越发展水电。但是一定要慎重,因为需要评估水电的经济型、生态性。风电、光电同样也是辅助技术,作为电源应该是全覆盖,即核电。
冯俊新老师在报告中认为,中国有太多的重化工业,如果中国要继续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能效,最重要的途径是进行产业的变迁。冯老师还通过展示各种数据进行阐述,他认为,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结构变化会导致产业结构变化,从而导致能源消费的变化,迹象显示,中国已经很快接近能源快速增长的尾声了。
曹静教授的研究指出,命令控制型节能目标与差别电价政策都有助于中国企业实现“十一五”的节能人物,这两种政策主要是通过企业进行内部研发、增加佳能开支、优化工艺过程、改造旧设备与购买国外节能设计完成。而这作用略有不同,命令控制型短期结果对多有节能渠道有影响;差别电价主要是促进企业购买国外节能设备。
随后,乌兰集团科技部部长张正林还就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报告,在场专家也就各自所关心的问题与张部长进行探讨。
在自由发言环节里,专家们对上述报告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张世秋院长肯定了从经济学角度来讨论低碳问题的思路。她认为最有意义的是中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趋势和变化,这对于政策制定有很重要的启示。邹骥主任认为,讨论低碳经济所回顾的历史区间至少要从工业革命开始。中国今天的经济体系大多是复制了欧美国家的,但目前看来这条路受到了限制和约束,如何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关键。此外,来自《经济研究》等杂志社的专家及其他应邀学者均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其间,容量不大的会议室居然吸引了40余人,会场的热烈气氛可见一斑。中午时分,研讨会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