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骥:关于中国能源排放、减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探讨

2020-12-28


能源基金会CEO邹骥:绿色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2021即将到来,“十四五”规划纲要即将公布,在“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的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又将如何?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联合腾讯财经在12月27日开展长达三个小时的线上直播,主题为“十四五”:重启下的中国与世界。

研究院现场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主题是:开局“十四五”:经济地理再布局,提振国内经济大循环;经贸关系再调整,开拓国际经济新空间。


关于减碳、控排等能源问题,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正值供暖季,邹骥谈到,从今天宏观经济的格局看,中国拥有四亿中等收入群体,根据收入来说取暖和正常舒适的温度不是太大的问题。另外从技术性和政策性的取暖的基础设施供给,还有公共服务,长江流域和南方遇到寒潮,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会出现功率不够的问题。


由此展开,邹骥谈到了控制排放的问题。他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说起,在这之前中国的发展权,包括老百姓温度舒适的权利,也包括增长率,碳排放以及污染排放,是挂钩的,而且是非常紧密的。2012年开始有大气八条,历经十年来还这个账。跟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主要动力、主要议程和主要模式是相关的。从改革开放算起,大体到20112012年之间,我们是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劳动力的投入,土地的投入,环境指标的投入,来支撑我们的平均两位数的增长。


邹骥认为,第一,中国现在不能走污染的道路,我们已经过了那个阶段。第二,绿色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两个事实需要大家要重视,第一,中国人均的能源消耗远远低于很多发达国家。第二,这个东西是一个成本,比不受约束的投资的成本要高,增长要快。


国际社会对中国这方面的承诺,背后的成本,意识到位不到位?是不是给予我们足够的承认,在贸易和其他方面有没有足够的合作空间。中国在这方面做的努力,是不是在其他方面我们要互相谈判,国际社会有没有这么一个意识?” 李稻葵教授在圆桌环节中问道。


关于成本,邹骥展开讲到,国际社会是一个丛林,遵循的是丛林法则,我们可以去坦诚的交流,我们的成本有多高,我们的代价有多高。“但是你自己的成本只有你自己知道,只有你自己能够解决,基本上不能靠别人去理解,给你让利,给你优惠。”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排放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真算减排成本,从全球范围来看,印度比中国还低,中国人民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成本是有高低之分,但是可能更重要的不是成本高低的问题,而是成本的分配问题。特别是中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别大的优势,就是我们巨大的市场,巨大的规模经济,如果机制做好了,就可以把成本稀释掉。


事实也证明,中国一旦进入市场,有规模,给了政策通道,过去十年,服务成本降低了60%,这个在全球是绝无仅有的。包括储能,过去有五年的化学储能成本在迅速下降,还有中国有自己特定的资源禀赋,我们的西北地区,青海、甘肃、宁夏和蒙西,有大量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过去消纳有很多的问题,现在的这种情况在变化。现在有关部门一起想能不能在整个区域,把光伏、风能大面积搞,多开几个通道。这个投资不仅仅是解决低碳的问题,解决的还是能源安全的问题。


最后,邹骥总结到,目前全球面临的挑战,肯定不只是病毒,也不只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危害性和它的严重性是被低估的,而不是被高估的。还有塑料的问题、海洋的问题、空间的问题。另外,金融风险也许是大家都没有考虑到的,这也是我们非经济学家对经济学家的期待。” 邹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