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宪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020-08-23

 ● 国内生产总值在制定经济政策和检验政策科学有效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GDP可以说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核心值,也是从多个方面来反映经济运行的状况,包括反映经济增长,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通货膨胀。 所以它是宏观经济中非常重要的指标,它也是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甚至是检验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所以GDP指标是被广泛的使用。

 ●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与变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核心指标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开始采用产生于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民账户体系,这个核心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第一,以国民收入为核心指标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的主要内容

  MPS是苏联为了适应对国民经济高度计划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套国际经济核算体系。国民收入是MPS的核心指标。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供给,也就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物质服务的价值总和。MPS体系的国民收入与GDP最主要的区别是生产范围不同,MPS体系的国民收入仅限于物质生产,而GDP除物质生产活动外,还包括非物质生产。

  国民收入反映了国家的物质生产活动发展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1952年国家统计局正式成立,并在1953年开始试算国民收入。国家统计局在1955年完成了1952-1954年中国国民收入的测算,并于1956年初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了测算结果。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当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的薄一波同志运用国民收入资料,提出了国民经济的一些重要的比例关系。同时,1956年,国家统计局到苏联考察,其中重点考察了苏联的国民收入,随后国家统计局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国民收入统计这一项工作。

  MPS体系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从事生产活动、创造国民收入,而非物质部门不从事生产活动,不创造国民收入,包括高校和机关都不创造国民经济。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国民收入生产核算包括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现价是指消费总额和积累总额,而不变价是指剔除价格因素的消费总额和积累总额。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都是利用这个指标来反映经济规模,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当时一系列的规划、计划、目标也都是以这个指标为基础的。

第二,从MPS国民收入核算向国民生产总值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MPS体系的国民收入只反映物质生产而不反映非物质生产,而宏观管理部门需要了解服务业的发展以便制定科学服务业发展政策,因此国民收入并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国家统计局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陈述了开展第三产业统计和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的必要性。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1985年4月5日开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在GDP核算建立的初期阶段,国民收入仍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GDP只是一个附属指标。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对GDP重视程度加强,国家统计局不断加强GDP核算的研究,从而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系统,使用直接利用原始资料计算GDP的核算方法。

  1993年取消国民收入核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开始采用GDP,这是以93年为基年,以后GDP就成为了中国国民经济收入核算的核心指标,这反映了中国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人均水平和经济增长都是以GDP为最核心的指标。国民收入向GDP核算的转变,包括国民收入生产核算向GDP生产核算的转变和国民收入使用核算向GDP使用核算的转变。GDP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需求。国民收入生产核算向GDP生产核算的转变包括现价生产核算的转变和不变价生产核算的转变。物质生产部门的非物质服务的剔除,再加上固定生产的折旧。不变价的转换,就是把国民收入的不变价转换成GDP的不变价。为了满足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的需要,从1985年开始计算GDP,国家把以前的国民收入转换成GDP数据,实现了GDP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第三,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是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以及反映国际标准的修订,国家统计局不断修订GDP的定义和生产范围,丰富和规范GDP核算的资料来源,修订和细化基本分类,改进和改善核算方法,不断提高GDP核算水平、数据质量和国际可比性。

定义与生产范围不断修订和完善

  定义的变化,最初是受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大,当时用的数据和国际标准并不一样,那个时候国家统计局对国际标准的理解并不深入,主要还是MPS的一些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持续加强,统计系统思想在不断的解放,对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的理解在不断深化,宏观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适应程度不断提升,国家统计局就进行了若干次修订。

  当时GDP的定义是指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实际上这个概念定义的是GNP。同时对生产体系以及对GNP和GDP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理清。在1992年,国家统计局在试行方案中,正式引进国际标准的概念,逐渐变得规范。最初是把MPS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拓展到非物质生产,但实际上对这个生产范围并没有严格的界定,不是所有的生产活动都纳入到GDP的生产范围。1993年的规定仍然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而到17年,在新的国家标准里把生产范围和国际标准完全统一起来了。

  GDP核算的资料来源不断丰富和规范

  GDP核算的资料来源也是不断的丰富和规范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发展情况、满足经济分析和管理的需要。

  为了丰富和规范GDP核算的资源来源、提高资源来源的质量和提高GDP核算的能力,国家统计局开展了一系列普查和统计调查制度改革。由于中国本土重视物质生产,从土地的角度来说,非物质服务资料来源非常有限。因此九十年代初开展了第一次第三产业的普查。第一次经济普查,GDP上涨了16.8%,其中93%上调的是服务业。随着第二次、第三次,以及最近第四次经济普查,GDP都做了调整。统计调查制度改革,这是国家把统计报表直接推送到企业,现在将近有一百万家企业,一个是各个专业的经济指标的设置实现一体化,避免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指标不可比。第二,避免中间环节被干扰。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间,中国长期以GDP作为考核的指标,而一部分地方政府其实对GDP是非常追求的。所以国家统计把这个报表直接推送到企业,企业直接推送到国家统计局,中间环节不允许任何人干扰,每个省市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去审核指标,发现问题,不允许修改,直接追究企业。这种措施保证了GDP数据的真实性。同时由于信息化的提高,大大减轻了政府统计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服务业统计的一系列改革以及抽象调查指标都使得数据更加真实。过去长期指标定义的差别,使得抽样调查的方法也有所差别,其中一些范围是被遗漏的。

  概括来说,普查和统计调查制度改革对于完善GDP生产的转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统计调查制度的改革对于完善GDP的使用核算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核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由于普查和统计调查制度的改革,资料来源的丰富,国家统计局进行了一系列的方法改变相应的核算方法。同时,由于国际标准发生了变化,国家统计局也要根据国际标准的变化来改进,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研发。2016年及以前,研发是作为中间投入来处理的,之后则调整为直接的投入,这种改进反映了创新对中国增长的贡献。核算方法、调查方法的比较分析和数据质量的评估是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改进和完善GDP核算方法。比如工业增加值的核算方法也是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总之,GDP核算的整个资料来源、基本分类、核算方法都在发生变化。不懂统计的人觉得国家统计的数据不可靠,实际上国家统计局和整个政府都在不断努力地完善中国的统计数据。大家要理解,任何一个国家的统计数据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包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数据也不是完美的。没有一个人敢拍胸脯说我的数据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各个部门就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数据做到准确,为学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一些比较真实可靠的数据,从而使大家的分析和研究成果呈现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