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迹还能持续吗? ——尼古拉斯·拉迪与中国经济学家的对话
嘉宾介绍
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1968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75年在密歇根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拉迪是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资深专家。1991~1995年,供职于华盛顿大学,并任该校亨利•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院长。1995~2003年,任布鲁金斯学会对外政策研究高级研究员。1997~2000年,兼任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与金融专业的Frederick Frank讲座教授。2003年3月,拉迪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加入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拉迪还是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成员,《亚洲商业杂志》和《中国评论》的编委。
拉迪的主要著作有:《民有民享:中国私营企业的崛起》(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2014年版);《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如何保持中国的经济增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2012年版);《中国汇率政策的未来》(与Morris Goldstein合著)(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2009年版);《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布鲁金斯学会,2002年版);《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布鲁金斯学会,1998年版);《中国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研究所, 1994年版);《对外贸易和中国经济改革 -- 1978-1990》(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农业于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剑桥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中国经济增长与分配体制》(剑桥大学出版社, 1978年版)。
讲座简报
1.尼古拉斯·拉迪主题演讲:
我今天要谈的,是中国的经济能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过去多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对于就业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最主要是在工业行业与服务业。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化,将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引领。
中国大部分的投资都是保有收益的回报,在非金融企业当中,60-70%的收益是保有收益,而不是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或者是发行债券。现在情况还是这样,大概一半的收入都是来自保有投资收益。
在工业行业,和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的资本投资率更高,比国营企业要高出2.5倍,私营企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非常大。私营企业他们的利润更高,他们的收益率也更高,他们的增长也更快一些。这就是我看到的一个趋势,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是由国家主导的,国有企业在中国非常重要,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出占整个经济产出的27%。尤其是在上游,比如油气开采、矿产,以及工业行业,国有企业的主导力更强一些,但是在其他一些行业,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在慢慢的退出,因为他们受到了私营企业强烈的竞争。从产出上来讲,根据我们最新的数据,如电力和烟草行业,国有企业只占6.5%。
再来看国有企业在投资方面的垄断性。国有企业只占全部产出的20%多一点,三分之二都是由民营企业所生产的,还有很多是外资企业,其实也是私有企业,如果大家比较一下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可以发现,90%的投资在制造业,都是有私营的,制造业可以说是中国经济中最开放的。不管是国内的私营,还是国外的企业,都可以进入。
关于就业,整个国有企业的就业,不包括政府部门和医院等,国有企业的员工现在越来越少,大概只有四千万,国有企业的员工只有城市就业人口的13%,这个数额是很少的。
最后一个,是出口。从90年代中期,中国三分之二的出口都是有国有企业,现在只有11%。随着国退民进,外国的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2005年开始,外商的出口比例在下降,私营企业实际上主宰着中国出口的增长,无论是从产出、出口、就业来说,我们认为私营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我不认为中国的经济是由国有企业所主宰。
第二,现在国有企业的数量减少了,但是他们利润更高了,他们的力量更大了。当时在2003年成立了国资委,所以出现了这样一种论调,似乎在这个行业制定规则方面,国资委的权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有人会认为国企的力量越来越大,尤其在胡温的时代。我们来看一看国资委他们所管理的企业, 2002年到2013年国资委所属企业的利润,尽管在增长,但是在2007年之后在不断下降。他们没有很好的推动投资的回报,因此他们利润率没有上升。2008年以后只有4%,2013年只有3.8%,而银行的借贷利率达到了6.8%,所以国家产业政策失败了,这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资产回报率和资本的成本相比似乎低了很多。
也有人说国有企业虽然数量减少,但是力量在增加,我觉得这样的论述是错的。有人认为私营企业无法获得贷款,尤其从银行没有办法获得贷款。再给大家看一看银行对于各种所有权企业的借贷,国有企业他们占55%,是民营企业的两倍,但是从2009年以后,事情发生了变化,民营企业的比例达到了36%。2011年和2012年平均来说,一半的新贷款都是给了私营部门,只有三分之一是给了国有企业。
我做一个脚注,国有企业不只是全民国有企业,传统的国有企业,也包括国有控股的企业,都包括在国有企业里面。私营部门有一些是注册的,还有一些是合资的,也就是说控股方都是私营部门,这是关于这个私营和国有的定义。当然你们可能会问,这些银行为什么要给私营部门这么多贷款,因为私营部门资产的回报会更高。他们交的利息更多,私营部门信贷比例要比国有部门要高一倍,所以银行愿意把贷款给私营部门。
最后一个误解,就是中国的政府非常有权力,斯利芬格林认为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官僚机构。实际上政府部门雇佣最多的是法国,中国和人均收入差不多的国家,比例也是相似的,比如说南非、墨西哥。我认为中国政府的力量太小了,没有能力去强化落实法律法规,例如食品安全问题,可能负责这一项事务的人不多。环保的力量也不足,因此,我不认为中国政府是非常强大的,也不认为中国政府的影响非常大。当然这个政府员工不仅是公务员,还有在事业单位,在教育、卫生等领域工作的,也包括所有在党内任职的。
我认为如果十八届三中全会谈的改革能够实现,也就是说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并且消除各种形式的垄断,中国应该可以继续保持相当快的经济增长。我建议中国开放电信行业、私营银行业、私营资本管理以及保险业等等。如果可以实现的话,中国私营部门在服务业的资产回报会增加很多。同时,国有部门可能会更加的高效,他们通过竞争可以改善自己的绩效。
如果有竞争的话,低效的国有企业肯定被高效的私营企业所取代,我的结论是,中国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市场力量和私营企业的增长,我并不认为中国发展了一种成功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我也认为中国继续在上游的油气垄断非常重要。像中石油和中石化,他们的资产回报是很低的,只有美孚、壳牌他们的一半,我希望改革会按照既定的计划去推进,如果能这样做的话,中国是可以快速的增长。
2.学者交流
参会学者
金成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
詹小洪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经济研究》编辑部编辑
杨新铭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经济学动态》编辑部主任
王朝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财贸研究》编辑部副主任
王红领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袁钢明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潘庆中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院长
潘文卿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崔之元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崔之元:在很多国资委所管辖的企业,很多是在交通行业,资源垄断也有。交通行业的回报率,是不是还要更多看它上下游连带作用?
尼古拉斯·拉迪:这个问题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数据,第二个是关于社会的效益。我的数据都是来自国资委的年鉴。国资委现在有一百个央企,还有几百个子企业,他们的法人有数百,甚至数千个公司在国资委之下,当然这个组织关系很复杂,都是集团公司。可能有一些公司它的利益在子公司里面会更多,但是我没有这些数据。
关于社会效益,我觉得这不再是一个有力的论据,可能在90年代,朱镕基改革之前,是对的,当时很多的国有企业都雇了很多人,但是朱镕基在90年代后期改革之后,很多的国有企业都减员了,更注重于创造经济效益,那个年代他们开始变卖房屋的资产,还有这些企业给的福利,包括教育和医疗的福利都取消了。我觉得我们现在要看国有企业标准,应该和私营企业是一样的,他们是不是高效,有没有高效的利用社会资产。
袁钢明:我刚听到拉迪说银行对民营企业很支持,还有一点是说中国的政府还是一个权力比较弱的政府,这和我们的看法和感觉是完全相反的。我觉得在我们现实中,实际上民营企业得到贷款非常困难,国家有明令的,都是限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而且事实上也可以看到现在大量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基本上都是国家给国有企业安排的投资,所以这种大量的投资,在公共基础设施上的贷款清楚表明,主要放在了国有控制的投资上去了。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国家大量的投资于国家控制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可能效率要下降,整个的格局都会发生变化,中国的奇迹就会衰弱。
尼古拉斯·拉迪:我觉得政府在鼓励给私营企业更多的放贷,过去几年是这样做的。现在叫做微企,微企可能规模更小,他们在鼓励银行给微企更多的信贷,就是小微企业,还不是中小企业。这些小微企业大部分都是私营企业,我觉得资金向中小企业流入的困难被夸大了,我最开始的时候谈到工业,或者制造业,国有企业的产出是20-26%,但是投资只有10%。他们占投资的比重是他们产出的一半,所以我觉得他们的资产回报是相对低的,他们的留存收益是相对低的。所以私有企业可以投资更多,所以他们可能会从银行中获得一点钱,因为有些国有企业是很有钱的。
我觉得私营部门没有得到银行很好的服务,有一些小企业很小,没有抵押品,都得不到贷款。GDP的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都是由私营部门所产出创造的,而国有企业只有创造了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所以我觉得私营部门现在获得金融服务还不够。
最后我想谈一谈需求,我为什么是积极的,乐观的呢?2002、2003年私营消费占GDP的比重在减少,2011、2012、2013年,私营消费的比重提高了一点,大概是1.5%。但是如果大家看一看这个趋势,过去一直是减少的,现在在增加,所以我们是有信心的,我相信在2014年,我们会看到私营的消费会更大,去年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国在25年最低的增长率,事情非常的糟糕,中国经济甚至会崩溃,都有这样的理论。但是大家看一下细节,有一些是很鼓舞人心的,比如说就业的增长是很高的。增长了1300多万,这比经济增长快的时候增长得更快。
从2012年的下半年开始,我们都看到GDP按照实际的增长,其实是很大的。收入的增长是8.9%,比GDP增长还要高。如果能够继续市场化,尤其是价格继续市场化,那么需求会改善,我相信私营消费会继续在GDP中的比例中增长。如果开放了服务业,就会有更多的就业增长、工资的增长,可支配收入会增长,这都是推动消费很大的力量。
李稻葵:您觉得未来的十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是多少?主要的风险是什么?
尼古拉斯·拉迪:过去一两年增长率减少,因为中国在房地产的投资会继续减少,但是如果以五年来计,如果改革落实了,那么就可以增长在7-8%之间。
最大的风险在哪里?最大的风险在于高借贷支撑的增长,中国在2008年信贷与GDP的比重太高了,所以应该要把这个比例拉下来,过去几年信贷的增长就减少了。过去一年的信贷增长绝对值是比2013年少了50亿,应该要继续往下走,否则的话金融的风险会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