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释放改革红利效应,中国经济增速可达8%

2015-04-20


从2012年开始,第一次经济增长速度不再保8%了,而是一直在7%以下。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央对经济的减速做了一个“三期叠加”的概述,说这是经济增速的换挡期,同时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以及前期政策的消化期。换挡期、调整期和阵痛期都是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周期性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今天的经济增长下滑不完全是周期性的问题。周期问题表现为两个问题:一是表现为通货膨胀,上升周期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下行周期可能会导致周期性的失业;二是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交替出现。


那么我们现在来回答:现在是否有通货膨胀?去年通货膨胀率为2%,今年前三个月是1.4%。很显然,没有任何通货膨胀。是否有周期性的失业问题?其实也没有。去年到今年基本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1%,从2002年以来平均水平基本是一致的。企业还反应有招工难问题。工资持续上涨的现象都在发生,所以很显然我们现在没有看到“三期叠加”之外还有第四期,也就是周期性下行。目前看来,第四期是没有的。


为什么我们看到经济增长下行,却没有出现失业现象?原因是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由于生产要素的供给,特别是劳动力的供给以及生产率的提高,由它决定的潜在增长率本身是下行的。因此实际增长率与其相适应,没有出现周期性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潜在增长率的下行?总的来说是因为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


2010年中国15-59岁的劳动人口达到峰值,之后就呈下行趋势。新成长劳动力也好,甚至新毕业的各个领域的学生也好,要么已经达到峰值,现处于下行阶段,要么是即将达到峰值。经济活动人口到2017年会达到峰值,之后也会绝对减少。这个因素会影响到多个方面:


第一,会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第二,会影响到人力资本的供给。这两个影响对于我们改善劳动力存量并没有正面的效果。第三,会导致资本报酬递减,投资回报率是下降的。第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放慢了。将来甚至有可能停下来,资源配置会减弱。所有这些因素汇合在一起,就是潜在增长率的下降。


从总的判断来说,在2012年之前,总体上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在10%左右,在十二五时期,就是今天,是7.6%。到“十三五”如果还依靠原来这些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的进步速度,我们的增长率只能降到6.2%。因此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速没有见底。但是,是不是我们就这么降下去了?目前来看,影响劳动力供给、其他生产要素供给以及生产力的提高还涉及一系列的制度性因素。因此,通过改革可以扩大我们的劳动力供给。比如户籍制度的改革,让农民工在城里工作直到退休,以及进行提高生产率的鼓励竞争的改革。这些改革可以带来改革红利,改革红利不是一个空洞的词。我们做了模拟,如果相应的改革都能够到位、取得最好的成果,比如说劳动力供给增加、人力资本增加、全要素生产速度加快、生育率提高,这些都可以对未来产生一个正面的劳动力供给效应。所有这些好的改革加在一起,给我们带来的改革红利可以达到1-2%,如果真正能够把1-2个百分点改革红利加上去,经济增速达到8%也是可期的。我们改革是一步一步释放的,不太可能一下子全部把改革红利都给释放出来。但是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在经济增长加速过程中,延缓这个减速、保持中高速。